close

 

 

 

23秒,32年。唐山已從當年大地震的歷史中走出來。

但傷痛可以撫淡(我從不認同撫平),歷史卻不能忘。

 

電影改編自加拿大華裔女作家張翎的小說《餘震》。2006年7月末的一天,張翎在北京機場等候飛往多倫多的班機時,偶然發現一本灰色封皮的書——《唐山大 地震親歷記》。

「坐在候機廳裡,我開始讀這本書。……我被擊中了,我感覺到了痛。痛通常是我寫作靈感萌動的預兆。」在痛苦的找尋後,張翎以「孩子沒有流出 的眼淚、還有那些沒有被深究的後來」為主題,創作了頗有深度的小說《餘震》(After shock)。

 

唐山大地震34週年期間,第一部有關中國國難題材的電影《唐山大地震》在中國各地上映。儘管這部感情片催淚效果與票房一樣驚人,但唐山人不禁喟嘆:有一樣東西被淚水沖走了,那就是真實的歷史。

導演馮小剛號稱《唐山大地震》僅地震特技場面就花了上億人民幣,但也承認,這一億最終呈現在電影上的只是幾分鐘的效果。與傳統的好萊塢災難大片相比,幾分鐘的特效
地震,能否稱得上災難片?所以馮小剛說,我拍的不是《2012》。

正因如此,《唐山大地震》依然採用了馮小剛擅長的移形換影,以恐怖的地震為題,結果講的又是實打實的親情。對馮小剛而言,他確實對《唐山大地震》有不少想法。
這部電影有特效,但不是重點;有地震,但重點是心靈餘震;有殘酷的災難場面,但更多的是人間溫情。

 

 

電影一開始,成千上萬的蜻蜓飛舞

身為觀眾,我們知道這可能就是大地震要來的前兆,但縱使於現代,動物遷徙是否可判斷為大災難的前兆仍然沒有結論,只能視為參考預兆

在當年的大陸,那個資訊落後純樸的鄉鎮,更不用說

他們望著這群想告訴他們『大地震要來啦!』的蜻蜓,眼神裡滿是純樸跟驚訝

 

 

 

當地震來臨,兒子和女兒被壓在屋瓦樑柱下。

「救弟弟還是救姐姐」對一個母親來說,是一個極度殘忍的選擇。

每一個母親都難以選擇這令人傷痛的決定,但不決定呢?電影裡救人的大叔喊:『行行好,你再不決定,就是兩個都沒啦。』

 

 

 

最後,當母親無助的吐出「救弟弟」這三個字時,壓在石板另一端的姐姐無聲地流淚,眼淚掠過佈滿塵埃的面龐劃下深深的印跡,也在童心上烙下無法修復的傷痕。

然而我們要說母親偏心嗎?這是一個電影裡頭的情感重點

在沒有辦法的時候,在絕對兩難的時候,只能『犧牲』其一

如果你是母親,面臨到了只能二選一的難題,你會救誰?

因此思考邏輯變成:你不救我就是因為你不夠愛我,因為你偏心,所以我恨你


但真的是這樣嗎?

人生不是只有直線,也有交叉路口的時候,尤其當生死交關時,擇其一走,那是一種.. ..一種....

一種痛苦的抉擇。

我這麼定義的下它。

 

 

 

這就是方登跟前男友說的《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犧牲》的那個『犧牲』

方登的心裡,永遠都記得母親選擇弟弟,然而犧牲的是她自己的『犧牲』,幾十年後,見到母親的方登,也了解到母親這32年所受的煎熬傷痛才能撫淡。

 

電影的主軸一直帶著母親李元妮的信念

「你看大強是用他的命對我好!我去哪兒找個會用命對我好的人?」

「我這輩子就只給他做媳婦兒,哪都不去!」

「唐山不能沒有個家!」

「沒了,才知道甚麼叫作沒了。」

就算有男人追求,她也堅持不再婚,這幾句台詞透露出的不僅是堅貞,也包含了感激、愧疚、自責、思念

1976年的23秒改變了她的32年...

「女人的一生中,能有幾個32年哪?」方登這樣哭著問她

她卻只回答:

「我真的過得挺好的。」

 

在現代的觀念卻不太存在了,隨著時代變遷,廉潔牌坊這個詞變的可議

當喪夫時,一定就不能找個新的伴? 都什麼年代了

但…李元妮的信念卻令人動容,我想那也是帶著一種對女兒的愧疚,這愧疚讓她支撐了三十二年。

 

 

 

 

最後最後 方登與弟弟重逢,回到家門口時

要見到母親時的那一幕令我印象深刻,因為它不灑狗血。



就我個人的觀點,我原本差點就要猜母親衝出來抱住方登,然後母女倆人痛哭失聲

結果不是。導演沒有這樣拍。

 

而是換個鏡頭和場景,先讓女兒進客廳看到爸爸和自己小時候的遺照,
再讓母親從背後出現來接這場重逢戲。

 

『我給你跪下了』

那是三十二年,母親李元妮對方登的愧疚和傷心。

母親最深刻的痛莫過如此

 

 

 

電影的最後,帶到了一位男子騎腳踏車,隨著腳踏車行進著一路拍著唐山大地震紀念碑

我突然驚覺這背景音樂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(聽的出來是因為小時候背過),我想這也是導演向當年那些唐山大地震死傷的民眾致敬,將此片獻給他們。

 

但哭完了,眼淚擦乾了。

雖然有人這樣正面評價該片:「這是一部關乎人類和自然、家庭和親情、生存和死亡、抉擇與無奈、怨恨與寬恕的影片。影片沒有、也不可能去全景式地表現唐山大地震,而是通過講述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來解讀人性的複雜。」

可許多唐山人稱此片「有一樣東西被淚水沖走了,那就是真實的歷史。」人們對名不副實的片名感到不滿:「電影裡我們看不到那個歷史時刻的全景描繪,更不用指望什麼反思了。那花費巨資的三分鐘地震戲有沒有,甚至唐山是否地震過,一點都不影響這部生活倫理劇的劇情,也不影響大家為了一個苦女找媽媽的故事而淚流滿 面。」「這電影如果叫《唐山一家人》或《天崩地裂一家親》更合適,但這樣的片名也就沒有那麼多人來看了。其實最可惜的是,以後再也不會有一部電影叫《唐山大地震》了」。

 

 

為什麼?因為少了應該講出的真相

姐姐慘死在地震中的張慶洲在禁書《唐山警世錄:七.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》中,記載了很多電影沒有講出的真相:在唐山半徑200公里範圍內,有60萬人死 亡,然而在距離唐山不足80公里的青龍縣,全縣47萬人無一死亡,同樣被聯合國譽為「地震預報奇蹟」的開灤煤礦,震亡率僅萬分之七。原來唐山地震是被準確 預報了的。參與預報的人有:馬希融、田金武、李伯齊、王書蔚、安繼輝、楊友宸、呂興亞、侯世鈞、耿慶國、汪成民……可嘆的是,他們遵守「保守祕密、層層上 報」的「組織紀律」,驚醒世人的願望被中共強權剝奪了。

第一時間趕到唐山採訪的記者錢鋼在《不能忘卻的人間災難》中寫道:「如果有人帶一部照相機,立刻會被警察抓起來,相機會被沒收。地震消息和死亡人數都是 『祕密』。」如今這個祕密已經持續了34年,有觀眾鼓勵馮小剛等大陸導演說,請拿出你們的勇氣和智慧,給我們一部真正的《唐山大地震》,對於真實,我們願意用十億票房來等待。」

 

結論:

具體來說,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片,無庸置疑

對於養父養母,母女間的情感,甚至是生死交關的選擇,都處理的恰到好處

演員個個是戲精,雖非大牌,但感情的表達絕對一流

也讓人驚豔原來大陸的特效水準已經如此進步。

 

幾句感人的台詞:

  • 沒了,才知道什麼叫沒了。
  • 我不是想不起來,而是忘不掉。」:曾經被母親放棄的經歷,一直是方登解不開的心結,說起這段記憶,依舊痛徹心扉。
  • 西紅柿洗乾淨了,媽沒騙你。」:地震前,李元妮向女兒承諾,第二天給她買西紅柿。卅二年之後重逢,李元妮洗了一盆子的西紅柿,等著女兒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艾 的頭像
    小艾

    依然,這世界

    小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